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夜莺的歌声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夜莺的歌声》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夜莺的歌声》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夜莺的歌声》课文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喂。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呶(náo),让我看看!”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军官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树枝缝里往外望,能够看见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盯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的叫声,透过树叶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他侧着头,往叫声那边仔细听,“夜莺!” “没听错吗?”另一个游击队员说。他紧张起来,仔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他从大树桩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放在跟前以防万一。 “这回你听见了没有?”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那个最先听见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子……”那个人说。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对付得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他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应该对付得了!”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我和斯切潘叔叔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加油。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松树林后边出现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上的时候,突然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里。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夜莺的歌声》课文介绍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第七组选编了四篇有关战争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就是其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楚,文字浅显,情节引人入胜,从中可以体会出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作为高年级的最后一组课文,要注重学法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养成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的习惯,实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另外,课文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值得很好利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夜莺的歌声》课文拓展 卓亚和舒拉是姐弟俩,卓亚比舒拉大不到两岁,他们同在一个班级读书,生活中他们总是互相照顾,互相体贴。用舒拉的话说“我们就像一个人”。虽然他们有所不同:卓亚,诚实正直,严肃直爽,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朋友的错误也总是不留情面,因而尽管大多数人都崇敬她,可还是有人对她不理解;而舒拉永远都是热心的,所有的人都说他好;学习上他们都是全优生,但爱好又不尽相同:卓亚喜欢读《牛虻》、马雅柯夫斯基的诗。而舒拉却喜欢画水彩画,并对数学情有独衷…… 法西斯德国的入侵,打破了他们幸福安宁的生活。卓亚参加了敌后游击队,割电线,烧马厩,英勇顽强。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非人折磨,始终不屈服,直到被绞死之前,卓亚仍面不改色,当众演讲,号召人们为反法西斯而战。 卓亚牺牲之后,舒拉要为姐姐复仇,要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他成为近卫军少尉,坦克手,在坦克战中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功绩。在一场争夺战中,舒拉冲锋在前,击毙敌人40余人,并炸毁反坦克炮4门,战功赫赫,而爆炸的炮弹却永远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5课白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白鹅》主要内容:课文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做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课文原文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 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白鹅》主要内容:课文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做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五四制部编教材)  15、白 鹅 学习要点解析 一、主要内容理解。(了解) 课文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做了生动地描绘,从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这几个方面写出了白鹅的高傲。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二、重点生字词的背诵和默写。(必考) 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局促不安(cù)颇像京剧奢侈(shē chǐ)一丝不苟譬如倘若侍候(shì)(待)饭馆脾气窥伺 供养(gōng) 三、词语理解:(知识积累) 1、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文中指白鹅骄傲得意的神情。 2、郑重:文中指白鹅严肃认真的样子。 3、引吭大叫:指扯开喉咙大喊大叫。 4、局促不安:文中指鸭子举止拘束,心中不安的样子。 5、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文中指白鹅吃的食料并不是很高档。 6、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文中指白鹅吃食吃得非常认真。 7、从容不迫:文中白鹅吃食时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8、窥伺:文中指狗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偷吃白鹅的食料。 9、扬长而去:大模大样地径自走去。 10、不胜其烦:烦得使人受不了。 11、三眼一板:形容做事有条理。  四、认识掌握过渡段。(知识积累) 过渡段(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1、这个过渡段的前文点明了鹅的高傲,后文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方面具体介绍鹅的高傲。 2、过渡段和过渡句一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掌握多音字:(重点) 看:kān(看守 看门 看家 看护)kàn (看书 看望 看待 照看) 六、语句理解。 1、“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句话把鹅和鸭的步调比较着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更能突显出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傲然风范。) 2、“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这句中把鹅称作“鹅老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大白鹅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傲气十足的形象。) 
白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介绍了白鹅的高傲,是三个,是叫声、步态、吃相,这三个。本文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诗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关于作者先对鹅的讨厌,然后对鹅的喜爱之情
《白鹅》主要内容:课文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做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五四制部编教材)  15、白 鹅 学习要点解析 一、主要内容理解。(了解) 课文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做了生动地描绘,从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这几个方面写出了白鹅的高傲。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二、重点生字词的背诵和默写。(必考) 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局促不安(cù)颇像京剧奢侈(shē chǐ)一丝不苟譬如倘若侍候(shì)(待)饭馆脾气窥伺 供养(gōng) 三、词语理解:(知识积累) 1、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文中指白鹅骄傲得意的神情。 2、郑重:文中指白鹅严肃认真的样子。 3、引吭大叫:指扯开喉咙大喊大叫。 4、局促不安:文中指鸭子举止拘束,心中不安的样子。 5、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文中指白鹅吃的食料并不是很高档。 6、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文中指白鹅吃食吃得非常认真。 7、从容不迫:文中白鹅吃食时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8、窥伺:文中指狗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偷吃白鹅的食料。 9、扬长而去:大模大样地径自走去。 10、不胜其烦:烦得使人受不了。 11、三眼一板:形容做事有条理。  四、认识掌握过渡段。(知识积累) 过渡段(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1、这个过渡段的前文点明了鹅的高傲,后文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方面具体介绍鹅的高傲。 2、过渡段和过渡句一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掌握多音字:(重点) 看:kān(看守 看门 看家 看护)kàn (看书 看望 看待 照看) 六、语句理解。 1、“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句话把鹅和鸭的步调比较着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更能突显出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傲然风范。) 2、“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这句中把鹅称作“鹅老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大白鹅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傲气十足的形象。) 
白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介绍了白鹅的高傲,是三个,是叫声、步态、吃相,这三个。本文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诗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关于作者先对鹅的讨厌,然后对鹅的喜爱之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课主要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琥珀》自学指导课文内容讲解: 《琥珀》这篇课文是根据德国著名科普作家柏吉尔所著《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写而成的。文中推测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没有进行科学知识的抽象讲解,而是采用生动的讲故事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既贴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篇文虽然是小学课本里的一篇文章,但也非常适合成年人来读,来了解远古时代地球上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自学预习整体目标 1、学习生字: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品味内容:默读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说一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学习方法:朗读、默读、圈画、批注。
苏教版:人要善于发现,勇于创新,对孩子的心灵,和思维都要懂得保护。——《苹果里的五角星》 人教版:讲述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中彩那天》
讲父亲成为了获奖者,得到了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父亲却并不高兴,后来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毅然地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 希望以上答案对你有帮助!
请告诉我是什么出版的,比如:苏教、人民
苏教版:人要善于发现,勇于创新,对孩子的心灵,和思维都要懂得保护。——《苹果里的五角星》 人教版:讲述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中彩那天》
讲父亲成为了获奖者,得到了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父亲却并不高兴,后来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毅然地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 希望以上答案对你有帮助!
请告诉我是什么出版的,比如:苏教、人民

四年级语文下册独坐敬亭山课文
《独坐敬亭山》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独坐敬亭山》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独坐敬亭山》课文原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四年级语文下册《独坐敬亭山》课文同步练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tíng shān 2、“亭”字的读音是________,“亭”字的笔画共________画,我可以用“亭”字组三个不同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可以给“亭”字加上“ ________”偏旁,变成“ ________”字,组词 ________。 我可以给“亭”字加上“ ________”偏旁,变成“ ________”字,组词 ________。 4、《独坐敬亭山》作者 ________朝诗人 ________,通过对 ________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 的感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 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中“厌”字解释为______________,“闲”字解释为______________;“尽”字解释为 ______________。 5、根据意思写诗句。 天上的鸟儿都向着高空飞走了,孤独的一朵云也不愿意留下,悠闲地向远处飘去。________。 和我互相对视而不会觉得厌烦的,只有敬亭山了。________。 6、《独从敬亭山》这首诗里,只有( )和诗人相伴相依。 7、《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两”指的是______和_______。诗句中,能表现出“孤独”的词有________。 8、辨字组词 孤( )狐( )亭( )享( ) 9、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诗中用______的写作手法把_____比作自己的知己。 10、修辞方法我知道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1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年级语文下册《独坐敬亭山》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自读自悟诗意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单元内容有哪些?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单元内容有: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1、《独坐敬亭山》 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2、《望洞庭》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忆江南》 是唐代诗人自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第二课、《桂林山水》(全文要求背诵)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本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最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作者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全文要求背诵) 本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第四课、《七月的天山》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