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最有名的家训(十大最有名的家训名言)

古代著名家训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国法家法,严格遵守;同族和睦,闾里友好;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合乎礼教,以正名分;尊祖敬宗,规范祭祀;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家训,说白了就是以前的家庭的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 国家有法律,家庭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训。家训对一个家庭风气、氛围和人文环境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家训一,《包拯家训》《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包拯还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诫后人。现今,我们重温包拯家训,目睹包拯手迹,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无不鼓舞世人。包拯手书家训,可谓传家至宝,字字珠玑,对子孙有很强的教化、指导作用!二,诸葛亮《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应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颜氏家训》名句摘选1,习闲成懒,习懒成病。2,巧伪不如拙诚。3,夜觉昨非,今悔昨失。4,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5,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6,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7,多言多败,多事多患。多为少善,不如执一。8,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9,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10,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四,《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严格意义上《曾国藩家书》不算家训,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却对家庭教育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提高,客观上起到了家训的作用。从《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他引用谚语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吾生平咬牙立志之诀。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 五,《郑氏规范》
著名的家训有《包拯家训》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包拯还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诫后人。现今,我们重温包拯家训,目睹包拯手迹,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无不鼓舞世人。包拯手书家训,可谓传家至宝,字字珠玑,对子孙有很强的教化、指导作用!二,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
古代著名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十大最有名的家训如下: 1、周公《诫伯禽书》 2、司马谈《命子迁》 3、诸葛亮《诫子书》 4、李世民《诫皇属》 5、颜之推《颜氏家训》 6、包拯《包拯家训》 7、琅琊《王氏家训》 8、朱柏庐《朱子家训》 9、袁采《袁氏世范》 10、欧阳修《诲学说》 11、李毓秀《弟子规》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最实用的十条家训有哪些?

最实用的十条家训有: 1、遇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有基本的礼貌。主动向熟人打招呼的行为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至于别人会不会回应你,那就是他的事情。但如果能够做到礼貌待人,也能给自己加分不少。 2、公共场合(除了可以放开玩儿的地方以外)说话音量控制在不让第三个人听到。 3、不愿意告诉爸爸的事情,可以只告诉妈妈;不愿意告诉妈妈的事情,可以只告诉爸爸。但是不能对两者都不说。 4、犯错之后要承担责任。之所以孩子会重复地犯下同一个错误,很有可能是因为犯错的成本太低,没有起到震慑的作用。而让孩子犯错之后承担责任的做法不仅能让孩子在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能够正确处理,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勇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5、不可以取笑别人的短处。以取笑别人的短处为乐的行为会招致别人的反感。试想一下,若是自己处于被取笑的弱势地位,相信也能体会到其中的辛酸。只有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更加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6、守时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的体现。而守时的习惯能够让别人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真诚和严谨。那么这也就为下一次的接触打下良好的基础。 7、运动能让人保持一个精神百倍的状态。而能够坚持运动的人往往都比较自律。虽然运动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但运动的过程却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克服惰性和外界的诱惑。 8、遇到危险时,可以放弃一切原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再难挽回。所以在遇到危险时,可以放弃一切原则。之所以每年的火灾事故中有这么多人丧生,除了处理措施不当这个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有些人为了钱财这些身外之物而错失了生的机会。 9、不要浪费粮食。相信大多数的小朋友都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不仅要会背,而且要将行动落到实处。不浪费粮食则是对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们最大的尊重。 10、不要说谎。满口谎言的孩子是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的。而当孩子说完一个谎话之后,就需要找到更多的理由去填充,试图让这个谎言看起来不那么虚假。而这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一般,不仅会让孩子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会让别人不敢再信任孩子。
最实用的十条家训有哪些?

10大名门望族传世家训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家训都非常质朴、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殷殷教诲......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我精心选编历史上颇有影响力的10大家族流传至今的家训,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1、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起了做买卖。 母亲觉得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于是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2、司马谈《命子迁》 《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3、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 ,但仍不忘教诲儿辈。 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信中表达了他对儿子和外甥的期望: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 4、琅琊王氏:中华第一望族 《琅琊王氏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琅琊王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 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中华文明史册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 5、包拯: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 他在去世前对子孙告诫:“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的人,都不许回归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祖坟之中。如不顺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铭记。 6、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7、人之至亲,莫过父兄 袁采: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他以儒家之道理政,以廉明刚直著称于世,而且很重视教化一方。 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这本书的论述其语颇有见地,且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极易领会和学习,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传世之后,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并得到历代士大夫的推崇。 8、左宗堂:不日进,则日退 左宗堂: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 左宗棠从20岁开始就参加进士考试,6年当中,3次入京考试,全部铩羽而归。 这么个看似落魄的落榜生,却成为了清朝的封疆大吏,收复新疆,成为民族英雄。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成功的秘诀: 学识和才干,一天不用心,就留出一天的差距,千日不用心,就留下千日的差距。 不管什么样的事务,无论它怎样微小,其中很可能蕴藏巨大的信息量和规律。所以随时随地要留心,要勤于琢磨。 9、曾氏16字家训 曾国藩:“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曾国藩还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并说“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10、子孙十要 望族之纲 钱氏家训: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吴越王钱鏐,钱鏐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 基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 一千多年来,遗训和《家训》世代相传,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成为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逊……包括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钱氏家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10大名门望族传世家训

最实用的十条家风家训

最实用的十条家风家训: 1、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高攀龙《高氏家训》 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增广贤文》 3、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家诫要言》 4、驭横切莫逞气,遇谤还要自修。——《增广贤文》 5、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治家格言》 6、谨信泛爱,重道尊师。传子一经,金玉薄之。——《河东裴氏家训》 7、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治家格言》 8、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家训》 9、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家诫要言》 10、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文》
最实用的十条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