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是几月几日(女儿节是几月几日2022)

女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女儿节是几月几号

女儿节是我国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乞巧,不过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女儿节这天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敏,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广州的女儿节独具特色,姑娘们会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会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
女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女儿节是几月几号

女儿节的来历和风俗

女儿节的来历和风俗 女儿节的来历和风俗,说起女儿节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甚至是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女儿节的存在,在传统的女儿节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介绍女儿节的来历和风俗。 女儿节的来历和风俗1 节日由来 编辑 播报 女儿节又称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叫作上巳节,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 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由于青年男女会在这天都汇聚到河边,为古人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契机。《诗经 郑风 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当然这样青年男女集会的场合,女孩们一定是盛装出席的,直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女儿节”。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渐渐衰微。 各地习俗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西和乞巧”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女儿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女儿节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女儿节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女儿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女儿节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女儿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女儿会”,各地区的“女儿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女儿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江苏南通,农历2月初2是女儿节。南通谚语云: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儿,娘家不请是穷鬼儿,女儿不去要烂腿儿,女婿不去是龟子儿。封建社会家庭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一旦出嫁就与娘家脱离。南通土话说,吃了杨家窖的水,就是杨家窖的人。春节期间,南通有“吃年酒”的习惯,关系亲近的`亲戚之间必须相互走动。进入农历2月,女儿女婿差不多也有一个月未去娘家了。南通人非常注重亲情,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应该经常到娘家走一走看一看,这大概就是南通女儿节由来。至今想起来南通人这种的亲情是多么地温馨。 四川广元,公历每年9月1日是女儿节。活动具有女性特色,如独特的“凤舟赛”,船为凤舟,划舟者均为女性,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龙舟赛,因此具有独特性;广元女儿节完全由民间妇女自发形成、代代传承,保留着浓郁的民俗文化和良好的传统文化,具有传统性;广元女儿节由众多的妇女自发参与。每到节日,广元城区及周边成千上万的妇女从家中赶来参与女儿节中的各种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广元女儿节从最初单纯的祭祀武则天、荡舟河湾,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展示现代女性风采的平台,成为综合性的节庆活动。 女儿节的来历和风俗2 “七夕”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女儿节在我国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以前就有了。这个节日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于妇女们的关心,关注弱势群体。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也是过去年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姑娘们不仅向上苍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还祈福、祈寿,祈愿婚姻美满、全家平安。 “女儿节”其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晚上进行各种乞巧活动。相传,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同,各有趣味。 据民俗专家介绍,现代社会里“七夕”被赋予了更多的爱情含义。在秦代,“七夕”是娶妻的忌日。织女、牛郎,一个是仙女,一个是凡人,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被银河阻隔没能成婚,七月初七便成了民间婚嫁的禁忌时间。到了汉代,“七夕”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在故事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牛郎织女的悲剧传说改换成了两人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娶妻禁日变成了男女相聚的吉日。 “七夕”的饮食风俗,各地也有所不同。一般都称为“吃巧食”,其中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还有许多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称为“送巧人”。 现在,古时“七夕”的不少传统习俗活动已经弱化或消失,而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却一直被人们铭记,流传了下来。 在现代我们还是很看重女儿节的,节日里家长们会给自己的女儿买上一些礼物,买上几件漂亮的衣服。女儿节代表着人们对于妇女们的尊重,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节日的文化。 女儿节的来历和风俗3 女儿节习俗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乌龙感孕”——女儿节的传奇由来 相传唐朝武德年间(公元624年),端阳佳节时分,蜀北重镇利州(今四川广元),城外嘉陵江一名为“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婴,女婴长大成人终成为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武则天。 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的女性,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全城妇女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这一习俗沿袭于今。1988年,广元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应节食品 女儿节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女儿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女儿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直到今日,女儿节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女儿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2年的女儿节是哪一天

2022女生节是2022年03月07日,星期一,二月初五。 女生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一般定义在3月7日这一天,三八妇女节前一天,是一个关爱女生、展现高校女生风采的节日,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业务能力、心理健康的活动,是高校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之一。节日举办由各高校或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女生节的发展 女生节的发展有人认为是在某些大学男女比例失衡的特定情况下,人们为了关爱女生而举行的一种人文活动,引导大家来关注女生自己的个人思想和文化修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三八妇女节的缘故,所以人们把前一天定做女生节。 不管这个节日的来历是从国外引进还是人们的妇女节衍生,人们都是希望可以在这个发展中眼光里面来看待女性,希望女性也可以有更高的一种发展。
2022年的女儿节是哪一天

女儿节是哪一天2022

2022女生节是2022年2月5日03月07日星期一。 女生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一般定义为3月7日,即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是高校关爱女生,展现女生风采的节日。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关注自身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专业能力和心理健康。是高校趣味文化的代表之一。这些节日由大学或组织根据实际情况举办。
女儿节是哪一天2022

女儿节具体时间是几月几号

女儿节在中国有很多说法,有几个时间都被称为女儿节,而在日本也有女儿节。所以哪些天被称为女儿节呢?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一些女儿节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用哦。 女儿节是几月几号中国的女儿节: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 “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2017年中国女儿节是几月几号: 2017年3月30日 农历 三月初三 女儿节 星期四 2017年5月30日 农历 五月初五 女儿节 星期二 2017年8月28日 农历 七月初七 女儿节 星期一 2017年9月1日 农历 七月十一 女儿节 星期一 2017年日本女儿节是哪天: 2017年3月3日 农历 二月初六 女儿节 星期五中国女儿节的说法和由来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上巳也称为女儿节。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 七夕又是女儿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另外还有流行于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这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皇泽寺、则天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活动曾一度中断。 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日本女儿节的由来日本女儿节又叫“上巳”或“桃节”。在日本历史上的室町时代,有用纸做成人偶抚摩身体后将偶人投入河海的习俗。人们认为,随水流漂走的人偶会带走疾病和灾祸。到了江户时代,幕府将每年的3月3日正式定为女儿节。每年女儿节前约半个月到节日当天,日本民间都举行盛大庆典,祈愿女孩健康成长并获得幸福。每逢此时,有女孩的人家都会摆出做工精湛、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来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长。 女儿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日语里的被称作“雏祭”。日本女儿节吃什么蛤蛎汤:贝类因为两两成双成对,意味着女孩以后能够嫁到门当户对的好人家。 散寿司:散寿司里加了象征长寿的虾子、象征视野宽广的莲藕、象征健康、勤劳工作的豆子,这几种能够招来好运的食材,再加上绿叶、红萝卜、蛋丝等让散寿司成为色彩缤纷象征春暖花开的料理,为女儿节必出现的食物。 干燥碎麻糬(雏あられ):通常为粉红、绿、黄、白四种颜色,各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关东地区是甜爆米花,关西地区则是直径约一公分的咸炸麻糬,在古代是一种可携带粮食。 菱饼:由粉红、绿、白三层组成的和菓子,粉红表示桃花、绿象征草木、白则为白雪,整体表现出来的意思是白雪融化,草木萌芽,而桃花开了,春天即将到来。中国各地女儿节的习俗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女儿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女儿节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女儿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女儿会”,各地区的“女儿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女儿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女儿节具体时间是几月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