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历史简介?
长城,这个熟悉的词汇,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简短的两个字中所蕴含的含义。虽然在当今世界,“长城”不止一处,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伊朗的戈尔干长城乃至如今的“特朗普长城”,都算是绵延的城墙。但是我们这里特指的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至今仍然横亘在祖国的大川大河之间的历史瑰宝:中国长城。 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如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自古以来,就经常面临着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如东胡、月氏、犬戎等,这些游牧民族在遇到衣食不足的时候就会屡屡向南侵犯。为此,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城墙就已经开始修建。《诗经•小雅•出车》中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长城的城垛,尽管饱经千年风霜,但仍具雄关之魄 城墙除了起到抵挡北夷以外,还有着防止其他诸侯国进攻的作用,这其中最早开始兴建长城的便是齐国,齐长城长达500余公里。在齐长城表现出出色的防御作用之后,各诸侯国竞相建造: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起自代国,终于高阙,史称“赵北长城”。秦在陇西、北地、上郡等地筑造长城以拒胡。燕国的长城,西起河北造阳,东至襄平郡。另外的,中山国、魏国也都有自己的城防建造。 【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国家。始皇帝除了统一各国度量衡、货币、修建栈道、修水渠外,最令后世惊叹的便是万里长城的修筑了。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以及秦长城联系起来,可见秦朝长城的名气之响。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延辽东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帝国对抗来自北方的匈奴人入侵,由于秦朝疆域空前的大,需要修建的长城规模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规模无可比拟。所以秦朝频繁征召大量劳动力,强迫他们修建城墙。这些奴隶一般的苦力不但要干繁重的体力活,还要面临着监工的无情鞭笞:很多人都死在修建长城的工程中。之后的几个世纪,大多数古老的城墙都被侵蚀掉了,只有少部分保留到了今天。 由于秦的暴虐无度,秦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然而虽然秦朝命短,但是修建的长城却能保留下来。后来的汉朝,重建或扩建了长城的一部分,以用来抵御北方侵略者。“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恐怕就是最好的见证吧。 【明长城】 之后的汉、南北朝、唐朝除了对原有的秦长城进行修补和重建以外,自身修建的长城规模并不大,直到明朝。 明长城规模示意图 明朝初期,北方鞑靼、瓦剌、北元等部多番南侵,为此,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先后进行了数十次大规模的长城建造工程。至万历皇帝时,已修建了近九千公里的坚固长城,将北夷牢牢卡死在关外。 明朝除了修建有抵御入侵的边疆“外长城”之外,还修建有“内长城”。原因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他十分担忧北京以北的城防是否有效:明朝对在长城以北领土的统治并不稳定,而且管理时间相对为短且效率不高。因此,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此番之举,可谓高枕无忧。 明长城 明长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了。其位于今河北秦皇岛市北,因位处燕山东侧和渤海之间,使得关外的蛮夷无法横渡长城雄关一步。 【长城的建造】 长城建造,贵在一字:“险”。“因地而建,据险制塞”便是长城建造时选址参考的因素。在险要的地块建造长城能够有效地防止大规模入侵,如果长城在平原地带修建,那么防御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同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修建长城,能够大大减少建筑材料,天然工事也比人工工事更加耐用。 长城的修筑工程 长城的修筑从春秋到明后期,持续了两千多年。由于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不同,历代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建制上都互有不同;而由于中国土地广袤,即使是同一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在不同地域,长城修筑的样式也不径相同。 就不同历史时期和筑城技术的发展而言,南北朝以前各朝所修的长城方式,以“以版筑模,夯实成墙”为主,隋唐时期出现了砖石结构的长城,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块堆砌法、砖块堆砌法、砖石混砌的方法,从横切面之观察其长城修建的方式,提现了对几何学的充分利用,特别在陡坡上的巩固方面起了作用。 长城也从不是一堵单纯的墙,长城往往是由关隘、城墙等建筑单元相互交错构成的。越往后期,长城所含的体系就越复杂,慢慢的长城还有楼台、烽燧等建筑单元的加入,在不同区域也有着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筑。 长城一景,颇具特色的楼台元素 【如今的长城】 1987年中国长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古代中国人。长城不仅仅是抵御入侵的物理防线,更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延绵的长城就好比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变化。 刻印在武警部队臂章上的长城 长城除了面临风雨洗礼,岁月刻蚀,还会受到人为的破坏。近些年,中央逐渐加大修缮、保护长城的经费开销。长城作为中国之魂、华夏脊梁,理应受到保护,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观赏到它的恢弘气势和沧桑内涵。 【长城轶闻】 1754年,英国历史学家威廉斯图克利在一封信中写道:“只有长达数千英里长的中国长城才能超过哈德良长城的规模,它在地球上的规模,甚至可以在月球上看到。”这给世界另一端的中国人一个误解:“长城规模之大,甚至可以在太空中得以看见。” 2003年,中国发射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来到太空:中国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在几年后的一次节目中,主持人问及杨利伟是否能在太空中看到长城时候,杨利伟明确的表示:“不能。” 事实上,长城最大宽度是9.1米,这个宽度一些高速公路都可以轻松地超越,只有在高分辨率的卫星观测下,长城才能1米分辨率以下的照片中得以一窥其本来面貌。 10米分辨率下的长城景色,长城出现在画面的左下到右上 长城,静如巍峨高山,古如东流大江,映射出我们中华民族浓浓的恋土故乡情和爱好和平的特性。在这21世纪,长城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但不显陈旧,反而历久弥新,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魅力。 作者:火火
万里长城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抵御匈奴修建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连接各国长城,后世不断修建,成为万里长城。
在秦朝时秦始皇为了防御边疆敌人进犯所以修建一个长城,也是一个大的壮举
万里长城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抵御匈奴修建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连接各国长城,后世不断修建,成为万里长城。
在秦朝时秦始皇为了防御边疆敌人进犯所以修建一个长城,也是一个大的壮举

长城的资料简介[30]字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 扩展资料: 长城的建筑结构: 1、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2、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3、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4、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这个是比较短的简介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这个简介长一点万里长城简介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性工程。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 长城始建于周朝。秦统一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据记载,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万里长城简介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千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
这个是比较短的简介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这个简介长一点万里长城简介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性工程。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 长城始建于周朝。秦统一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据记载,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万里长城简介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千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
![长城的资料简介[30]字](/pich-6ZW/5Z+O55qE6LWE5paZ566A5LuLWzMwXeWtlw==g.png)
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长城是古代因抵御外族而出现,属于战争产物,更是古代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线。 最早为西周时期修建,有个典故:烽火戏诸侯。后战国时期燕国、赵国、秦国等修建的长城,用于抵御北方匈奴。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命大将蒙恬征发民夫在之前秦赵燕长城基础上修建的西至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现有秦长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 后汉朝、隋朝、唐朝、宋朝等也有修筑。现在大家所看到的长城是明清代修建的,为人所熟知的是明长城,明朝前期、中期、后期都有修筑。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成长的印记,如果有机会可以带着家人看看!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和人类建筑历史的奇迹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开始,到公元16世纪的明代筑城终止,先后有20多个王朝和诸候国参与修筑长城,其中以秦、汉、明三个王朝修筑规模最大。这种用砖石砌成的城墙当时主要是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长城起先是分段建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来分散各段的长城连结起来。现在世人熟知的长城修建于明代,西起甘肃的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东到河北的山海关老龙头,全长1270公里。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约70公里,是明长城最杰出的代表。这段城墙平均高7-8米,厚6-7米,墙顶宽4-5米,位于海拔700-800米之上,全长3741米。它像一条灰色的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峰峦间,19座敌楼点缀其间,气势雄伟。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和人类建筑历史的奇迹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开始,到公元16世纪的明代筑城终止,先后有20多个王朝和诸候国参与修筑长城,其中以秦、汉、明三个王朝修筑规模最大。这种用砖石砌成的城墙当时主要是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长城起先是分段建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来分散各段的长城连结起来。现在世人熟知的长城修建于明代,西起甘肃的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东到河北的山海关老龙头,全长1270公里。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约70公里,是明长城最杰出的代表。这段城墙平均高7-8米,厚6-7米,墙顶宽4-5米,位于海拔700-800米之上,全长3741米。它像一条灰色的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峰峦间,19座敌楼点缀其间,气势雄伟。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和人类建筑历史的奇迹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开始,到公元16世纪的明代筑城终止,先后有20多个王朝和诸候国参与修筑长城,其中以秦、汉、明三个王朝修筑规模最大。这种用砖石砌成的城墙当时主要是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长城起先是分段建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来分散各段的长城连结起来。现在世人熟知的长城修建于明代,西起甘肃的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东到河北的山海关老龙头,全长1270公里。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约70公里,是明长城最杰出的代表。这段城墙平均高7-8米,厚6-7米,墙顶宽4-5米,位于海拔700-800米之上,全长3741米。它像一条灰色的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峰峦间,19座敌楼点缀其间,气势雄伟。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和人类建筑历史的奇迹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开始,到公元16世纪的明代筑城终止,先后有20多个王朝和诸候国参与修筑长城,其中以秦、汉、明三个王朝修筑规模最大。这种用砖石砌成的城墙当时主要是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长城起先是分段建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来分散各段的长城连结起来。现在世人熟知的长城修建于明代,西起甘肃的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东到河北的山海关老龙头,全长1270公里。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约70公里,是明长城最杰出的代表。这段城墙平均高7-8米,厚6-7米,墙顶宽4-5米,位于海拔700-800米之上,全长3741米。它像一条灰色的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峰峦间,19座敌楼点缀其间,气势雄伟。

有关长城的历史
长城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扩展资料: 修八达岭这段长城的时候,天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落。天气又热,民工们嘴唇干得裂口子,嗓子眼儿冒烟。可还得抬着石条往山上去,走得慢了一点,监工头就拿鞭子抽。 民工们抬着抬着就晕倒了,连人带石滚下去山坡。有这么一天中午,大家抱着发下来的窝窝头,干渴得谁也吃不下去。 正在这时,来了个穿青衣的姑娘,手里抱着一个白瓶,说是给他丈夫送水的,找了好多天也没找到,估计是丈夫不在了。 她说,这一瓶水就送给大家喝吧。说完,撂下白瓶就走了。有人便把白瓶拿起来,揭开盖对着嘴就喝起来。 人渴极了,想着是喝一口,润润嗓子,可一喝起来,就咕嘟咕嘟灌了个够,然后才递给第二个人。说也怪,这一伙人轮了一圈,白瓶里还有水。 于是又开始轮第二圈。第二圈还没轮完,监工头来了。监工头也渴得要命呀,见有人抱着白瓶喝水,上去就抢。那人一撒手,监工头没接住,啪地掉在地下摔碎了。 大家先是一惊,紧接着惊讶地发现,摔碎白瓶的地方出现一汪清亮的水泉。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仙女给送水来了。 从此,修筑八达岭的民工们再也不受饥渴的威胁了。这个泉因为是仙女送来的,大家就管它叫仙女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修筑原因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长城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长城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扩展资料: 修八达岭这段长城的时候,天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落。天气又热,民工们嘴唇干得裂口子,嗓子眼儿冒烟。可还得抬着石条往山上去,走得慢了一点,监工头就拿鞭子抽。 民工们抬着抬着就晕倒了,连人带石滚下去山坡。有这么一天中午,大家抱着发下来的窝窝头,干渴得谁也吃不下去。 正在这时,来了个穿青衣的姑娘,手里抱着一个白瓶,说是给他丈夫送水的,找了好多天也没找到,估计是丈夫不在了。 她说,这一瓶水就送给大家喝吧。说完,撂下白瓶就走了。有人便把白瓶拿起来,揭开盖对着嘴就喝起来。 人渴极了,想着是喝一口,润润嗓子,可一喝起来,就咕嘟咕嘟灌了个够,然后才递给第二个人。说也怪,这一伙人轮了一圈,白瓶里还有水。 于是又开始轮第二圈。第二圈还没轮完,监工头来了。监工头也渴得要命呀,见有人抱着白瓶喝水,上去就抢。那人一撒手,监工头没接住,啪地掉在地下摔碎了。 大家先是一惊,紧接着惊讶地发现,摔碎白瓶的地方出现一汪清亮的水泉。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仙女给送水来了。 从此,修筑八达岭的民工们再也不受饥渴的威胁了。这个泉因为是仙女送来的,大家就管它叫仙女泉。
中国长城的历史简介 长城,⼜称万⾥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事,长城的历史有2000多年,古往今来都是⼀道雄伟的景观。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中国长城的历史以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 ●长城的历史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不惊叹它的磅礴⽓势、宏伟规模和艰巨⼯程。长城是⼀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凡的⽂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意志和⼒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长城是⼈类历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程。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侵的"楚⽅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强⼤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统⼀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次形成了⼀条西起临洮,东⾄辽东万余华⾥的长城,万⾥长城由此出现。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质量最⾼、建筑也最为精美。 长城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建筑。据专家研究,秦长城长5000余公⾥,明长城超过7300多公⾥,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会计计算,总数应在5万公⾥,即10万华⾥以上。万⾥长城,何⽌1万⾥! @12六合欣奥资料集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的军事防御⼯程,它并⾮简单孤⽴的⼀线城墙,⽽是由点到线、由线到⾯,把长城沿线的隘⼝、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张严密的⽹,形成⼀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长城沿线还建造了⼤量敌台与烽⽕台,有效地提⾼了长城的防御作战能⼒和军事通讯能⼒。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产环境,也使⼈民的⽣活更加安定。长城不仅是民族间战争与冲突的战场,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化交流的阵地,是凝聚统⼀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汉代,在战争间隙实⾏和亲,互市政策,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融合和交流,还使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会了使⽤铁农具和农耕,出现了"边城晏闭,⽜马遍野"的局⾯。 明代,蒙汉间实现"封贡互市",不仅官⽅在许多关⼝开放了马市、茶市等市场,⽽且民间也有民市、⽉市和⼩市,私⼈贸易⾮常活跃。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地上散发着夺⽬的光彩。 慕⽥峪关⼝修有⼀座三楼相连的正关楼,中⼼楼台没有楼门,须通过两侧配楼⽅可进⼊,形制⾮常奇特。关城内"青⼭当户牗,溪⽔绕门庭",民居依⼭⾼低错落,⽯板⼩路幽静古朴,⼀派恬然的⽥园风光。站在⼭顶放眼眺望,苍松翠柏遍布关城内外,苹果、梨、桃、红果、核桃、栗⼦挂满枝头,与逶迤的长城相映成趣。 黄崖关坐落于天津蓟县与河北兴隆县交界处,关城东侧陡壁峭⽴,岩⽯呈黄褐⾊,每当⼣阳西下,层层⼭崖⾦光灿烂,因⽽得名黄崖关。关城设有"九门九洞"城内巷道设计弃直取弯,多作"T"形,⾛进关城,宛如进⼊"⼋卦迷魂阵"。 关北泃河上原建有敌楼和铁栅组成的⽔关,现已了⽆痕迹,但在河床上⼀座拔地⽽起的百⽶孤峰顶端,⼀座圆形敌楼仍巍然屹⽴,令⼈叹为观⽌。 嘉峪关是明长城的终点,背依⽩雪皑皑的祁连⼭,⾯临黄沙滚滚的⼽壁滩,素有"天下雄关"、"长城主宰"之称。关城由内城、瓮城、东西罗城和城壕组成,城墙⾼达10.7⽶,城上危楼⾼耸,台堡林⽴,在孤寂的⼤漠荒沙中分外醒⽬壮观。"⼀块砖的故事"、"击⽯燕鸣"、"冰道运⽯"、"⼭⽺驮砖"、"关城移址"等关城修建中的传说故事,在嘉峪关地区世代相传,妇孺皆知。 长城还是⽂化艺术的摇篮。许多⽂学家、艺术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讴歌长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量宝贵的精神⽂化遗产。"夜闻陇⽔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天⾼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好"有多少⽓吞⼭河的诗篇由长城引发⽽出,⼜传之⼲秋万代。长城地带也 @12六合欣奥资料集是民间⽂学⽣长的沃⼟。 ●长城名称由来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历史时期互相通⽤,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过。 长城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的称谓。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岭之上,筑长城,东⾄海,西⾄济州,千余⾥,以备楚。”⽅城称长城建筑为⽅城,只在春秋时楚国⽤过。《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有长城,号⽅城。”堑、长堑、城堑、墙堑这⼏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从战国直到明代⼏乎全都使⽤过。 《史记·秦本纪》在记载秦简公六年(前409年)沿洛⽔修筑长城时,就只⽤了“堑洛”两字。《北史·契丹传》载:“契丹犯塞,⽂帝北讨⾄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遂西趣长堑。”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到塞字的地⽅很多,⼀般情况有两种意义:⼀是⽤以表⽰关⼝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另⼀个意义是⽤以表⽰长城。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后汉书·乌桓传》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起合称长城的⼀种表⽰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如: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 《晋书·唐彬列传》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复秦长城塞。” 杜佑《通典》古冀州条记载:“密云县东北⾄长城障塞⼀百⼗⾥。”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种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墙的地⽅,挖有深⼴各若⼲丈的深沟,并将所挖取之⼟堆于沟的⼀侧,其防御作⽤同修筑墙体是⼀致的。界壕则是⾦代长城的专⽤词,除⾦之外,基本没有使⽤界壕⼀词来称长城的。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 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带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如《明史·戚继光传》载:“蓟镇边垣,延袤两千⾥。”《明史·兵志》载:“请修宣、⼤边墙千余⾥。” ●长城的历史沿⾰ 综述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程量最⼤的⼀项古代防御⼯程,⾃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 ⾃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元、明、清等⼗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且⽐汉族统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了⼤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修筑了长城,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直没有停⽌过修筑。 据历史⽂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中国新疆、⽢肃、宁夏、陕西、内蒙古、⼭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龙江、河南、⼭东、湖北、湖南等省、市、⾃治区都有古长城、烽⽕台的遗迹。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修筑原因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长城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长城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扩展资料: 修八达岭这段长城的时候,天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落。天气又热,民工们嘴唇干得裂口子,嗓子眼儿冒烟。可还得抬着石条往山上去,走得慢了一点,监工头就拿鞭子抽。 民工们抬着抬着就晕倒了,连人带石滚下去山坡。有这么一天中午,大家抱着发下来的窝窝头,干渴得谁也吃不下去。 正在这时,来了个穿青衣的姑娘,手里抱着一个白瓶,说是给他丈夫送水的,找了好多天也没找到,估计是丈夫不在了。 她说,这一瓶水就送给大家喝吧。说完,撂下白瓶就走了。有人便把白瓶拿起来,揭开盖对着嘴就喝起来。 人渴极了,想着是喝一口,润润嗓子,可一喝起来,就咕嘟咕嘟灌了个够,然后才递给第二个人。说也怪,这一伙人轮了一圈,白瓶里还有水。 于是又开始轮第二圈。第二圈还没轮完,监工头来了。监工头也渴得要命呀,见有人抱着白瓶喝水,上去就抢。那人一撒手,监工头没接住,啪地掉在地下摔碎了。 大家先是一惊,紧接着惊讶地发现,摔碎白瓶的地方出现一汪清亮的水泉。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仙女给送水来了。 从此,修筑八达岭的民工们再也不受饥渴的威胁了。这个泉因为是仙女送来的,大家就管它叫仙女泉。
中国长城的历史简介 长城,⼜称万⾥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事,长城的历史有2000多年,古往今来都是⼀道雄伟的景观。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中国长城的历史以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 ●长城的历史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不惊叹它的磅礴⽓势、宏伟规模和艰巨⼯程。长城是⼀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凡的⽂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意志和⼒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长城是⼈类历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程。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侵的"楚⽅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强⼤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统⼀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次形成了⼀条西起临洮,东⾄辽东万余华⾥的长城,万⾥长城由此出现。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质量最⾼、建筑也最为精美。 长城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建筑。据专家研究,秦长城长5000余公⾥,明长城超过7300多公⾥,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会计计算,总数应在5万公⾥,即10万华⾥以上。万⾥长城,何⽌1万⾥! @12六合欣奥资料集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的军事防御⼯程,它并⾮简单孤⽴的⼀线城墙,⽽是由点到线、由线到⾯,把长城沿线的隘⼝、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张严密的⽹,形成⼀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长城沿线还建造了⼤量敌台与烽⽕台,有效地提⾼了长城的防御作战能⼒和军事通讯能⼒。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产环境,也使⼈民的⽣活更加安定。长城不仅是民族间战争与冲突的战场,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化交流的阵地,是凝聚统⼀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汉代,在战争间隙实⾏和亲,互市政策,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融合和交流,还使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会了使⽤铁农具和农耕,出现了"边城晏闭,⽜马遍野"的局⾯。 明代,蒙汉间实现"封贡互市",不仅官⽅在许多关⼝开放了马市、茶市等市场,⽽且民间也有民市、⽉市和⼩市,私⼈贸易⾮常活跃。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地上散发着夺⽬的光彩。 慕⽥峪关⼝修有⼀座三楼相连的正关楼,中⼼楼台没有楼门,须通过两侧配楼⽅可进⼊,形制⾮常奇特。关城内"青⼭当户牗,溪⽔绕门庭",民居依⼭⾼低错落,⽯板⼩路幽静古朴,⼀派恬然的⽥园风光。站在⼭顶放眼眺望,苍松翠柏遍布关城内外,苹果、梨、桃、红果、核桃、栗⼦挂满枝头,与逶迤的长城相映成趣。 黄崖关坐落于天津蓟县与河北兴隆县交界处,关城东侧陡壁峭⽴,岩⽯呈黄褐⾊,每当⼣阳西下,层层⼭崖⾦光灿烂,因⽽得名黄崖关。关城设有"九门九洞"城内巷道设计弃直取弯,多作"T"形,⾛进关城,宛如进⼊"⼋卦迷魂阵"。 关北泃河上原建有敌楼和铁栅组成的⽔关,现已了⽆痕迹,但在河床上⼀座拔地⽽起的百⽶孤峰顶端,⼀座圆形敌楼仍巍然屹⽴,令⼈叹为观⽌。 嘉峪关是明长城的终点,背依⽩雪皑皑的祁连⼭,⾯临黄沙滚滚的⼽壁滩,素有"天下雄关"、"长城主宰"之称。关城由内城、瓮城、东西罗城和城壕组成,城墙⾼达10.7⽶,城上危楼⾼耸,台堡林⽴,在孤寂的⼤漠荒沙中分外醒⽬壮观。"⼀块砖的故事"、"击⽯燕鸣"、"冰道运⽯"、"⼭⽺驮砖"、"关城移址"等关城修建中的传说故事,在嘉峪关地区世代相传,妇孺皆知。 长城还是⽂化艺术的摇篮。许多⽂学家、艺术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讴歌长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量宝贵的精神⽂化遗产。"夜闻陇⽔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天⾼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好"有多少⽓吞⼭河的诗篇由长城引发⽽出,⼜传之⼲秋万代。长城地带也 @12六合欣奥资料集是民间⽂学⽣长的沃⼟。 ●长城名称由来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历史时期互相通⽤,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过。 长城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的称谓。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岭之上,筑长城,东⾄海,西⾄济州,千余⾥,以备楚。”⽅城称长城建筑为⽅城,只在春秋时楚国⽤过。《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有长城,号⽅城。”堑、长堑、城堑、墙堑这⼏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从战国直到明代⼏乎全都使⽤过。 《史记·秦本纪》在记载秦简公六年(前409年)沿洛⽔修筑长城时,就只⽤了“堑洛”两字。《北史·契丹传》载:“契丹犯塞,⽂帝北讨⾄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遂西趣长堑。”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到塞字的地⽅很多,⼀般情况有两种意义:⼀是⽤以表⽰关⼝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另⼀个意义是⽤以表⽰长城。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后汉书·乌桓传》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起合称长城的⼀种表⽰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如: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 《晋书·唐彬列传》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复秦长城塞。” 杜佑《通典》古冀州条记载:“密云县东北⾄长城障塞⼀百⼗⾥。”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种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墙的地⽅,挖有深⼴各若⼲丈的深沟,并将所挖取之⼟堆于沟的⼀侧,其防御作⽤同修筑墙体是⼀致的。界壕则是⾦代长城的专⽤词,除⾦之外,基本没有使⽤界壕⼀词来称长城的。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 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带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如《明史·戚继光传》载:“蓟镇边垣,延袤两千⾥。”《明史·兵志》载:“请修宣、⼤边墙千余⾥。” ●长城的历史沿⾰ 综述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程量最⼤的⼀项古代防御⼯程,⾃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 ⾃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元、明、清等⼗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且⽐汉族统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了⼤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修筑了长城,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直没有停⽌过修筑。 据历史⽂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中国新疆、⽢肃、宁夏、陕西、内蒙古、⼭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龙江、河南、⼭东、湖北、湖南等省、市、⾃治区都有古长城、烽⽕台的遗迹。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长城的由来及历史?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1)版筑夯土墙(2)土坯垒砌墙(3)青砖砌墙(4)石砌墙(5)砖石混合砌筑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长城的历史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的起点——老龙头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着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第三章)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表现在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长城现在的作用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其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数千公里。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已经消失的还是至今继续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但目前对于长城南北民族关系内在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长城学、民族学及中国民族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有关长城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庙,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们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长城的别名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中很常见。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由黄海海滨一路延伸至亚洲内陆沙漠的庞大石造建筑物,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城墙大约有25英尺高,12英尺厚,在中国的陆地上绵延将近1500英里长。万里长城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增加北方蛮族南下劫掠后逃亡的困难度,藉此抑制他们的侵略。当然长城本身相当庞大,但是它的目的并不是要隔绝北方的侵略者,因为要维护这样一个防御型建筑的成本实在太过高昂了。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目前现存几段长城: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大同长城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慕田峪长城: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距北京城73公里。北京着名长城景点之一,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由戚继光督建,它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造型各异,堪称万里长城的精华。司马台长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金山岭长城:位于距市区140公里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之中。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公里。沿线设有建筑各异的故搂67座,烽火台二座,大小关隘五处,这里长城上敌楼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并设有拦马墙、垛墙和障墙,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被誉为“万里长城,金山独秀”。山海关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入海处。现属山海关境内的长城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有“中华之魂”的盛誉。嘉峪关长城: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则是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虎山长城:位于辽宁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虎山景区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环顾四周,朝鲜的义州城、中国的马市沙洲和连接丹东与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清晰可见。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大同长城: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城776个;火路墩833个。大同市、浑源、灵丘县境内的明长城周内长城。浑源境内计160华里,灵丘境内长约190华里。明内、外长城在大同境内总长为800多华里。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长城的经典文学作品长城赞(教材修改后)罗哲文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长城赞(原文)罗哲文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注:对联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墙;“月宫遥见”,据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登八达岭沈用济(清)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度岭见长城丁澎(清)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随阳雁断天疑尽,背日风高夏若寒。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伊州一曲先挥泪,况是亲经行路难。登万里长城康有为(清)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百万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临江仙。登八达岭长城万立丰不上长城非好汉,岂辞坡陡梯环?山河表里灿斑斑。千秋遗胜迹,万国发惊叹。大隧车穿南北贯,翩跹凤舞龙蟠,建成高速坦途宽。秋高气爽,四野有奇观。长城谣席慕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有关与长城的历史典故 有关与长城的历史典故 长城建在连绵起伏的⼋在达岭上,好像⼀条长龙,长城的城墙⾮常厚,也⾮常⾼,长更是不可⽐喻,有五万多公⾥。因此它才被⼈们称为万⾥长城。今天⼩编就来分享有关与长城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烽⽕戏诸侯 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宫涅继承王位。当时差距发⽣地震,可幽王却不思救⽕之灾,反⽽纵情于声⾊⽝马之中,醉⽣梦死。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褒姒。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佳⼥。细柳腰,冰肌⽟肤、花颜妖娆、⾊眼微动,便可令⼈魂不守舍。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终⽇在皇宫寻欢作乐,带褒姒和⽂武百官去骊⼭温泉游幸,为了游幸的安全,在骊⼭西绣岭第⼀峰上修筑报警设施——烽⽕台。 却说褒姒⼊宫后,幽王集众爱于褒姒⼀⾝。不久,褒姒便为幽王⽣得⼀⼦名伯服,幽王倍宠褒姒。可此时的褒姒却整⽇双眉颦蹙,凤⽬含忧,幽王看在眼⾥,痛在⼼上,以为褒姒思乡怀旧,遂令乐⼯弹琴为其解闷,希望得到美⼈⼀笑,可幽王使出了浑⾝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谕百官,“谁能使王妃⼀笑,赏黄⾦万两。”宠⾂虢⽯⽗说他有妙计可使妃⼦⼀笑。幽王⼤喜,催其快讲:“王妃常忧,是恐⼤王三年之后,她母⼦⽆容⾝之地,⼤王若能⽴伯服为太⼦,点燃烽⽕,叫王妃看千军万马的壮观场⾯,褒姒肯定笑颜常开。”幽王听后即令诏书废申皇后和太⼦宜⾅,⽴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即驾幸骊⼭。 幽王来到骊⼭温泉⾏宫,命令点燃烽⽕,但见狼烟四起,⽕光冲天,各路诸候看见烽⽕,急忙调动三军,直奔骊⼭。近前却听楼阁⾥,琴瑟声声,觥筹交错,却不见⼀兵⼀卒,可此时的褒姒看见惊恐万状的各路诸候,却嫣然⼀笑,幽王见褒姒妩媚百⽣,不觉欣喜若狂,于是重赏虢⽯⽗。之后幽王⼜多次点燃烽⽕。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孟姜⼥哭长城 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万民⼯修筑万⾥长城。苏州有个书⽣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孟家花园,⽆意中发现了孟姜⼥正在洗澡。古⼈贞操观念极重,信守⼥⼉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乃结为夫妻。然⽽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半年过去了,万喜良⼀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孟姜⼥惦记丈夫,就启程到万⾥长城寻夫。⼀路上吃尽千⾟万苦,谁知到了⼯地后才知道万喜良已经累死了,⼫⾻被填进了城墙⾥。明代,政府⼤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改杞梁妻为"孟姜⼥",改杞梁为"万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送寒⾐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哭长城"传说。 (三)不到长城⾮好汉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出⾃⽑泽东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全词为:“天⾼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好汉,屈指⾏程⼆万。六盘⼭上⾼峰,红旗漫卷西风。今⽇长缨在⼿,何时缚住苍龙?
这要从混沌初始,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说起,话说上古大战死伤无数,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后有一天不知道哪里来的九彩仙光,闪耀天地把整个上古星球都照亮了,只记得有几位巅峰大神也只是看到一个模糊的人影他们从那人的形态可以判断是个法力无边的女子,那名女子也看见了他们,嘲他们微微一笑后又转天向天,在飞向天空的时候,随手一灰挥就把地面上的邪恶妖魔鬼怪通通消灭,但天灾更可怕,只见刚刚飞向天空的大神,既然受了重伤,我不想写了,拜拜ノBye~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有关与长城的历史典故 有关与长城的历史典故 长城建在连绵起伏的⼋在达岭上,好像⼀条长龙,长城的城墙⾮常厚,也⾮常⾼,长更是不可⽐喻,有五万多公⾥。因此它才被⼈们称为万⾥长城。今天⼩编就来分享有关与长城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烽⽕戏诸侯 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宫涅继承王位。当时差距发⽣地震,可幽王却不思救⽕之灾,反⽽纵情于声⾊⽝马之中,醉⽣梦死。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褒姒。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佳⼥。细柳腰,冰肌⽟肤、花颜妖娆、⾊眼微动,便可令⼈魂不守舍。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终⽇在皇宫寻欢作乐,带褒姒和⽂武百官去骊⼭温泉游幸,为了游幸的安全,在骊⼭西绣岭第⼀峰上修筑报警设施——烽⽕台。 却说褒姒⼊宫后,幽王集众爱于褒姒⼀⾝。不久,褒姒便为幽王⽣得⼀⼦名伯服,幽王倍宠褒姒。可此时的褒姒却整⽇双眉颦蹙,凤⽬含忧,幽王看在眼⾥,痛在⼼上,以为褒姒思乡怀旧,遂令乐⼯弹琴为其解闷,希望得到美⼈⼀笑,可幽王使出了浑⾝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谕百官,“谁能使王妃⼀笑,赏黄⾦万两。”宠⾂虢⽯⽗说他有妙计可使妃⼦⼀笑。幽王⼤喜,催其快讲:“王妃常忧,是恐⼤王三年之后,她母⼦⽆容⾝之地,⼤王若能⽴伯服为太⼦,点燃烽⽕,叫王妃看千军万马的壮观场⾯,褒姒肯定笑颜常开。”幽王听后即令诏书废申皇后和太⼦宜⾅,⽴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即驾幸骊⼭。 幽王来到骊⼭温泉⾏宫,命令点燃烽⽕,但见狼烟四起,⽕光冲天,各路诸候看见烽⽕,急忙调动三军,直奔骊⼭。近前却听楼阁⾥,琴瑟声声,觥筹交错,却不见⼀兵⼀卒,可此时的褒姒看见惊恐万状的各路诸候,却嫣然⼀笑,幽王见褒姒妩媚百⽣,不觉欣喜若狂,于是重赏虢⽯⽗。之后幽王⼜多次点燃烽⽕。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孟姜⼥哭长城 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万民⼯修筑万⾥长城。苏州有个书⽣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孟家花园,⽆意中发现了孟姜⼥正在洗澡。古⼈贞操观念极重,信守⼥⼉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乃结为夫妻。然⽽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半年过去了,万喜良⼀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孟姜⼥惦记丈夫,就启程到万⾥长城寻夫。⼀路上吃尽千⾟万苦,谁知到了⼯地后才知道万喜良已经累死了,⼫⾻被填进了城墙⾥。明代,政府⼤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改杞梁妻为"孟姜⼥",改杞梁为"万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送寒⾐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哭长城"传说。 (三)不到长城⾮好汉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出⾃⽑泽东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全词为:“天⾼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好汉,屈指⾏程⼆万。六盘⼭上⾼峰,红旗漫卷西风。今⽇长缨在⼿,何时缚住苍龙?
这要从混沌初始,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说起,话说上古大战死伤无数,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后有一天不知道哪里来的九彩仙光,闪耀天地把整个上古星球都照亮了,只记得有几位巅峰大神也只是看到一个模糊的人影他们从那人的形态可以判断是个法力无边的女子,那名女子也看见了他们,嘲他们微微一笑后又转天向天,在飞向天空的时候,随手一灰挥就把地面上的邪恶妖魔鬼怪通通消灭,但天灾更可怕,只见刚刚飞向天空的大神,既然受了重伤,我不想写了,拜拜ノB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