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36字)

曾国藩待人之道是什么?

观诚就是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孔子家书》中说:“诚实在此而表现在彼。”就是说一个人是否诚实可以观察出来。《中庸》说:“在下位的人,能够得到了解居上位之人的办法:他不信任朋友,就得不到居上位的道;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不诚实,就不会信任朋友,不信任朋友,也就不会孝顺亲属。”所以观察一个人是否忠厚老实,可以通过他对待朋友、亲属的态度而看出来。 曾国藩的“诚”是为人处世的谋略。诚心是自处之道,可以立天下之大本;诚信是待人之道,专守一“诚”字,则无人不可以为友;忠诚是报国之道,以“血诚”相标榜,一呼云集,无往不利。因此,“诚”字是诀中之诀。曾国藩说,无论做什么事,必须以“诚”字为本,才有用武之地。 曾国藩在短短几年中,把一支刚组建的地方武装变为清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甚至有的太平军一听到湘军都心里犯怵。其原因就是他把“诚心”的观念上升到世界观的层次,引入到统兵治军的领域里,使“诚”在维持和巩固湘军中发挥出空前的作用。 “诚心”在曾国藩的治军过程中有三层含义: 一是诚朴。在曾国藩看来,“军事是极质之事”,军中应当推崇诚朴之风。用将则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募兵则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他经常告诫和劝勉将领不要沾染上绿营那种“巧滑偷惰”的习气,在湘军中养成一种诚朴敦厚的作风。 二是诚信。诚信是历代兵论中“诚”的本意。在曾国藩看来,诚信本来就是一个人所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一种激励士兵、鼓舞士气的手段,把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诚信”移植到湘军的精神灌输和培植方面,试图转化成统兵将帅道义上的追求。 三是精诚。曾国藩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这就是说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精诚的信念和意志。曾国藩极力以此来激励自己,号召将帅,认为只要有了这种“精诚”,就可以“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他认为为官为将为领袖者,必须要具备“待人以诚”的美德。待人以诚,则人也可能待己以诚,这叫做以诚换诚;即使少数人不以诚待己,也终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使之怵然省悟。如果待人以权术,恃盛气,挟私见,也可能得势于一时,但最终会遭到唾弃。只有以诚换诚才可常保不败。 对自己的嫡系部队湘军,曾国藩是非常有感情的,正是这支部队连年的征战,才造就了曾国藩与日俱隆的声名和地位。所以他说:“吾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妻子亦感恩矣。” 为保证湘军的战斗力,曾国藩除了沿用戚继光带兵之法外,还格外重视军队素质的培养。在与人谈论练兵之道时,他说:“新募之勇,全在立营时认真训练。训有二:训打仗之法,训作人之道……训作人,则主要肫诚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易于感动。” 对于手下的各级将领,曾国藩尤为倚重。他知道,自己只能算是一个帅才,即只有驭将之才,在亲自带兵方面,可能还不如一般的将领。所以,他认为:“统领、营官须得好,真心实肠是第一义。”具体说来,即把“诚”字分解为三部分:第一是保护将领的名声及威望;第二是在钱粮后勤方面不加以掣肘;第三是及时加以褒奖提拔。 此外,曾国藩还注意用“诚心”来防止治军的一些弊端。他深知,用兵久了就会滋生出骄惰情绪,有了这种思想肯定会招致失败,如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显而易见的实例。他认为:“勤”字可以医治怠惰,“慎”字可以医治骄傲;在这两个字前,还须有一“诚”字作为根本。人天生是直爽的,与军人交往时,直爽就显得尤为珍贵。文员的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军人水乳不融。文员必须完全除去歪曲私心,事事推心置腹,使军人坦然无疑。这是说的交往中的诚实。以诚为本,以勤、慎为用,就可以避免大灾大难。
曾国藩待人之道是什么?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早起、耐烦、有恒

曾国藩为何人? 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被梁启超先生称为: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 他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小乡村,凭借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最终成为半个圣人,不可谓不是个奇迹。 曾国藩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他的立身处世的的箴言也被广为流传,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1、早起 其实早起的好处不要太多,但是就跟有一句话说的一样:听过无数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根据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来分享,发现能做到并坚持每日早起,只有一个秘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比如说,你要赶明天早上7点的高铁,那你保证能在6点之前起床。 但是我们又并没有天天赶车,那怎么办呢?定一个对自己最重要的目标,比如:运动健身,吃美味的早餐,把字写漂亮,读更多的书,学吉他以及其它才艺等等。 促使我每天早起的动力就是,吃美味的早餐,但是在这之前要先去跑步5公里。 为了美味的早餐,5公里我也就忍了,坚持了4个月,体重也降下来了,饮食也规律了,每天到6点也就自然醒了。 如果每天早起之后没有明确的目标,那早起的日子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坚持不了多久了。 在定目标有一个前提:不要贪多,一个就好。 2、耐烦 在淮军创立之初,李鸿章推荐了三个人才,前来拜见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立即去接见他们,而是躲在暗处悄悄观察。 半个小时过去后,曾国藩发现,已经有两个人等得不耐烦了。一个东张西望 ,另一个神色焦虑。 只有一人神情淡然,那人虽长相平平,却器宇轩昂,双手背负在后,仰着头在看着天上的浮云。 此时曾国藩对于人才的堪用,已了然于心。 他对李鸿章说:你推荐的这三个人才当中,只有一个人才能堪大用。 李鸿章忙问:老师是如何得知的。 曾国藩便说:“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烦。”这三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能耐得烦,日后必成大器。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相当准确,被他看中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淮军名将、中法战争中的功臣刘铭传。 3、有恒 曾国藩说:学问之途,道路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关于曾国藩流传最广的一则读书故事便是: 在冬天的一个晚上,曾国藩挑灯背诵一篇古文。当时,有一个贼伏在他屋檐下,准备等他睡着之后偷东西。曾国藩反复朗诵,还是没背下,就这样一直背到深夜。 那个贼一边听一边等,冻得浑身打颤,实在忍不住下来,大声说道:“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自己将那篇古文背诵出来,扬长而去。 曾国藩惊呆了,但仍然坚持背下来才去睡觉。 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他每日早起读书,从不间断。 就连行军打仗时也毫不例外,他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 他说:“不日进,就日退。”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早起、耐烦、有恒

曾国藩为人处世八个字是什么?

亿、曾国藩为人处世的五个字: 1、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2、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3、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4、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5、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二、曾国藩个人习惯: 1、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2、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3、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扩展资料: 曾国藩的学术影响: 1、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2、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 3、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4、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曾国藩为人处世八个字是什么?

曾国藩的为人之道有哪些?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 ,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须圈点十页。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说话谨慎: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培养自己的真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没有奸诈计谋、行险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保持身体健康。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书上说:“(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所以,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读书,都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要刻意地从书中谋求深意,否则,就是曲从于他人。十、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十一、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习练书法:早饭后必须练习书法一小时。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书法的机会。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许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会越难以清理。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夜晚不出家门:出门应酬玩乐,会使人荒废修养功夫,会使精气耗损、神情疲惫。所以,这种不良习气必须彻底戒除! (相当重要)
曾国藩的为人之道有哪些?

曾国藩处世之道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在被问到:“您最奢侈的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可以有几十本自己可以反复读的书”。我也总是相信和一本书或一种思想的邂逅,是需要缘分的。或因为一个想法,一句话……总之所有缘分的开始都只是偶然。所以,当缘分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珍惜。 我虽然是读文科的,但历史、地理等科目的书籍除了中学课本上教的东西,其他的完全没有什么了解。我一直到30岁的时候,才真正知道原来太平天国是怎么一回事,曾国藩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在之前只知道中学课本上说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直到有一天,无意中了解到,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中评价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而同一时期的蒋介石也非常钦敬曾国藩,自认是曾氏的私淑弟子,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这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人充满了好奇。 通过对唐浩明先生写的《曾国藩》的阅读,使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他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他的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然而,这样一个名垂青史的牛人,却也是出了名的“笨人”,我们都听过曾国藩小时候挑灯苦读却被梁上小偷智商碾压的轶事,且不论此事真假,从他赴京赶考却屡次不中,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也可以看出,他的天赋并不高。那么,这样的一个“笨小孩”是什么令他成为儒林的楷模呢?我个人觉得从以下几个字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也希望可以提起大家对这人物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曾国藩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原因不仅是他的外在成就,更在于他的内在的修为。 静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微,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活中做到“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到处充满了机会、诱惑。“浮躁”早就藏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曾国藩是通过静坐这种方式达到静的境界的。当一个人能身形安静、思虑安定、胸襟安详的时候,一个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也会提高很多。虽然静坐这种形式我们不一定要效仿,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自己静下来。曾国藩也曾讲过:“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可见他在静字上确实是下了很大功夫。在面对混乱的局面时,一般人都会慌乱、会手足无措,即便平时有十分的智谋,最终也只能发挥出五六分的水平,而“站的住”的人,也许平时只有七八分的聪明,却能把这七八分给完全发挥出来。只有内心有足够的定力,在真正面临危难的时候,才能临乱境而心不乱,站得住脚。 省 这里的省指的就是“反省”,孔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而把这句话用到绝的无非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从倭仁那里,学到用写日记的方式,每天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要做到慎独。 联想董事长柳传志推荐的一本叫《复盘》的书中讲过这样一句话:“人学习有三种途径,一种是自书本上学前人的知识,一种是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其先进的经验,还有一种是向自己的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其中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向自己学习,尤其对于成大事者,你的所作所为越是开天辟地的创新,越是无人可以学习,只能向自己学习。可见曾国藩就是通过写日记这种方式每天反省,向自己的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把这种习惯坚持了一辈子,所以才会在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而我们也不一定非要按曾国藩的方式每天写日记,但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反省,从自已的经历中反省,从他人的经验中反省, 这样日积月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越来越少,也可以让自己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这样所经历过的失败才会最终转换成为成功之母。 恒 曾国藩认为:人但有恒,无事不成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后半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曾国藩曾写出著名的“日课十二条”也就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和对自己的要求,但有人可能会说,写计划谁不会啊,别说十二条,像这种东西,我写二十条都没问题。这确实是真的,随便整出几条对自己的要求来,这种事儿我们大家都干过,只是后来都没怎么兑现,所以渐渐地就忘记了,也没怎么重视。 曾国藩如果只是写写而已,他就是写一千两百条,我觉得今天也没有必要拿出来和大家说了。问题是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写下来之后,终其一生,他几乎都是极其完美地做到了,甚至在晚年病重的时候,也都没有间断。这就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这也是他一生修身养性最大的能耐,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恒心的恒。 而这个字也是我们一在很多人所欠缺的,现在我处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应接不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虎头蛇尾,已成为一种常态。曾国藩在给儿子信中写道:“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所以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拉开的。 勤 说到勤这个字,就不得不说曾国藩的五到和五勤,即:眼到、心到、身到、手到、口到;眼勤、心勤、身勤、手勤、口勤。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眼到与眼勤。曾国藩在论眼到和眼勤时讲:“遇一人,必详细查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像我们在工作中,看文件、材料不能像过眼云烟,毫无印象。要认真看,对上级的文件要反复看,领会精神,吃透战略、政策,记住要点,明确任务;对下面的工作报告要细阅全文,掌握工作进展,熟悉情况,看出问题,以便于指导。 二是心到与心勤。曾国藩在解释心到与心勤时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积苦思”就是要反复思考、思索、思想;“至精诚”则是要全身心地融入与追求。 这样对于要了解的事物才能最终有“开”与“通”的把握。开,就是真正的了解;通则是彻底把握。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收集的信息,要动脑分析研究,采取归纳、比较、判断、推理和分析等方法,摸索、积累和总结工作经验,善于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三是身到与身勤。曾国藩在解释身到与身勤时说:“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就是说无论艰难险阻,都要亲身体验,亲自品尝。验“险远之路”,这叫行;品“艰苦之境”,这叫知。所以有行,有知,方为知行合一。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身边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做一个好榜样。 四是手到和手勤。曾国藩在解释的时候说:“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虽然看上去只是很小的生活习惯,但它却是拖延症患者的克星。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尝试一下。而且这种手到与手勤,其实是对动手习惯的提倡和培养,而动手习惯则意味着创造意识的形成与确立。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思想都是非常珍贵的。 五是口到和口勤。曾国藩解释道:“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这里的规劝与训导正是曾国藩为人的可贵之处。无论是对自己的子女、子弟,还是对自己的学生、幕僚对自己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进行“口勤”式的规劝与训导。 曾国藩正是用口勤这种方式做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经曾国藩举荐的官至总督巡抚的人就有四十多个。 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希望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做到五到和五勤。 忍 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他也在家书中说过: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这里讲就人生而言,只有忍这个字可以消解掉命运中的不幸和灾难,从而为人生的幸福与成就奠定基础。所以这里的忍,就不是简单地忍让了,因为简单的忍让只是躲避,甚至是逃避,怎么可能为成就人生打下基础呢?所以,这时的忍,指的是要有价值的忍。 我们一般人生活中都遇到过不顺心的事,甚至的憋屈的事儿,但大多时候,我们的忍,往往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忍气吞声,等忍多了,忍习惯了,最后就成了逆来顺受。这种忍,既是窝囊的忍,也是没有价值的忍。 那什么样的忍才有价值呢?从曾国藩早年的经历可以看出,刚开始办团练时,受到当地官员的排挤,甚至差点连自己的命都搭上。被人逼出了长沙,逼到了衡阳。曾国藩在衡阳,把小小的一千人的团练练成了将近两万人的一支庞大的地方武装。而这时候朝廷的绿营军早已经溃不成军,但他并没有急于雪耻,而是继续隐忍不发,人们都开始嘲笑他,甚至咸丰都在圣旨里骂他是胆小鬼。可曾国藩呢,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曾国藩曾回忆说,就是因为自己忍得够狠,忍得够彻底,所以才为湘军的训练和组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后来,太平军一直打到他家门口了,他才终于带他强忍下来的湘军出山了,结果一战而取得湘潭战役的胜利,二战反攻湖北,取得武汉大捷,一时间不呜则已,一鸣则名震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学会培训实力、保存实力、发展实力的“忍”才是有价值的忍。 刚 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就是《挺经》。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那这本书究竟讲了些什么,对我们又有什么帮助呢? 《挺经》共有十八条,其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是讲一个故事:有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日已过巳,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塍上与一个京货担子对着,彼此皆不肯让。老翁赶上前婉语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一直抵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 《挺经》这部书的主旨,其实就是一个字--刚。主要包含着以下几个内涵: 第一,这个刚是像上面故事里的老翁一样,是一种临事时的入局之“刚”。从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可以看得出来,碰到事情别空发言论,别只做个旁观者,要能挺起胸膛负责任,这叫挺身入局。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一般情况下遇到好的事情,比如荣誉和奖励,我们都会争先恐后去争取。但是如果明知道是一个死局,还要挺身入局,这就不简单的是性格上的刚烈了,而是临事的大勇气、大担当。这种大智慧就是碰到事情,知道难,甚至已经预见到一个悲据的结果,但还必须担当,必须面对,必须不能逃避。这叫什么?这就叫挺身入局! 第二,这种“刚”是一种克难、克惰之刚。 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老翁肯主动下水,这本身就是对自我惰性的克服。对于主动下水,老翁的儿子不愿意,货郞也不愿意,这正是因为人人图安逸、忌艰难的本性的决定的。就像早晨起床,赖床大概是很多人的通病,尤其是天气越来越冷的时候,温暖的被窝才是真正的安乐窝,所以那一刻最恨的大概就是闹钟了,任你再喜欢的音乐,如果把它设置成为闹钟铃声,你也会有恨它、讨厌它的那一天。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写《挺经》,首先是一种临事、遇事时“刚”的智慧,其次更是一种安身立命、修身的“刚”的智慧。 李克强寄语厦大学子:既要读时新书籍,也要读经典著作。我觉得之所以要读经典,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阅读,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这也许是被称为经典的原因吧。我也希望通过静、省、恒、勤、忍、刚这几个字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一点启发,当然这些只是管中窥豹,更多的内容还需要自己去体会。
曾国藩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