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是全面发展观。 注意: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芹纳的过程”。 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困段“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嫌尺没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带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隐行晌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灶锋程”。 关于德育 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带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隐行晌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灶锋程”。 关于德育 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苏联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是什么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苏霍姆林斯基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课,始终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始终坚持教育理论的学习与钻研,始终坚持密切联系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开展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影响极大。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第一节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概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认真考察了教育史上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思想,从古希腊“身心既美且善”的追求到文艺复兴时期乐观坚强、勇于怀疑的理念,从资产阶级努力铲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鸿沟的探索到民主主义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民造福的实践,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全面发展的深刻阐述,正是在这样深广的历史背景上,他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认为个人全面发展思想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心思想”,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这也是教育思想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一、全面和谐发展思想的主要内涵什么是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许多的阐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全面发展——指一个人贡献给社会的东西跟他从社会所取得和消费的东西之间的和谐。如果不去发展一个人对劳动的需要(这是最重要的需要),那么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不可思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是受别人的教育,一个人对于理想的积极追求,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社会方面和教育学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些论述中,他强调了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丰富性,享受社会财富与为社会劳动贡献的和谐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在《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一文中,他又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到了晚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这部总结自己30多年普通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著作中,对此又作了更为集中、全面的阐述:“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关注受教育者幸福生活的教育目的与实施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的自我表现两种职能的有机统一,是知情意行等诸心理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是物质与精神财富上创造与享用、贡献与消费的有机统一。二、德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一)德育内容在德育的内容上,苏霍姆林斯基突出强调了以下几点。1.注重公民精神教育。2.注重培养道德情感。3.注重培养学生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4.促进学生社会定向的形成。5.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二)德育实施在德育的实施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德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贯穿于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三、智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一)智育的本质在智育的本质问题上,传统教学论只强调知识,把智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主张不要让知识与能力之间关系失调。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潜心研究十多年,总结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十二项能力:(1)会观察周围的世界;(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3)会表达自己对所看见、所观察、所做和所思考的东西的想法;(4)能流利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5)能流畅、迅速而正确地书写;(6)能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找出各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7)能找到同所要了解的问题相关的书籍;(8)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关材料;(9)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10)能听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简明扼要的纪录;(11)能阅读原文并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的讲解;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同时,他还对于每种能力的过关达标时间、训练数量、熟练程度、检测方式等都作了细致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三)如何看待智力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在如何看待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微妙的问题。。(四)创造丰富深广的“智力背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为了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他采取了种种措施:1.重视课外阅读。2.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3.建立广泛的智力生活基地。四、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教育,这一方面是缘于苏联当时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矛盾,更重要的是缘于他对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他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而且他也坚决反对那种简单体力劳动,而总是把创造性、复杂性、研究性引入到具体的劳动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智力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因此苏霍鲁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思想
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简介 曾庆明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生于乌克兰。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经一年师资训练班训练,开始担任农村小学教师。他以函授方式学完了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课程,1939年取得中学教师合格证书。1948年起,他被任命为乌克兰一所农村十年制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一直到1970年去世时止,他始终在此工作。他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生中写了40多部教育专著,600多篇科学论文,近1200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主要教育著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卓越的教育实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20世纪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他的著作被认为是近几年来罕见的自成体系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的总结”、“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活的教育学”。前苏联政府先后授予苏霍姆林斯基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华是什么呢?“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以下简称苏氏)始终坚持的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他的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是 他的教育思想的精华。苏氏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建设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苏氏所理解的全面发展,首先包含有多方面的意思,就是要求必须使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都是不可以的。其次他更体现着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即明确要求各个方面需要发展到何种程度。苏氏指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再智力、品德、身体、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才可称得上全面发展。苏氏理解的和谐发展,是在阐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是对全面发展的补充、完善和提高。他说:“在我们所教育的人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一个共产主义新人,并非是所有良好特点和品质的机械堆积,而是它们和谐结合的统一体。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进行全面和谐的教育。学习教育和教育过程的统一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样几个部分,这几部分总是有机地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他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得精神精神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苏氏认为,只有这样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称算得上真正完善的人,才算是在“各方面都很饱满”的,有教养、有文化、成熟、坚强的人。关于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实施,内容博大精深,这里着重论述一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提供和创造的客观条件。苏氏认为有两点最重要:一创设良好的环境。第一,利用大自然的教育作用。他把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从赞赏家乡自然美景到引发对祖国的热爱---这是德育的内容和有效途径;第二,充分发挥学校物质设备的教育作用。苏氏要求学校尽可能创造足够的物质财富(如必要的场地、建筑物、学校园地、资料、实验设施等),使学校的教育条件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格局,构成形式多样的学生精神生活背景。第三,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体化。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苏氏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苏氏常说,教师是最人道的职业。每个人从儿童时期开始,其知识领域的开拓、文明习惯的养成,以至个性、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都对教师起着主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他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信念只有用信念去确定,志向只有用志向去培养。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热爱孩子。他认为,热爱孩子是教育艺术的基础。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儿童。他要求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二,教师必须相信孩子。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教育好,都能成为好人。苏氏认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期深藏在每个青少年身上的“宝贵财富”,给予必须信任,加以适当的引导。第三,教师必须了解孩子。他认为要与孩子多交往做孩子的朋友。这就要求学校创造条件,开辟多种课外活动吸引学生,使之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投身到各种的兴趣活动小组;也要求教师不单纯是一个教书匠,不仅会上课,跟学生只在课堂上见面,而且要求教师有多方面的兴趣---智力兴趣、劳动兴趣、创造活动兴趣,并要积极广泛地参加指导学生的各种课外小组,跟学生打成一片。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习苏氏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如何开展素质教育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提出要“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 “全面发展的人”、 “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其中最集中、最深刻的观点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他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为了尽可能地追求和实现这种个人发展的全面和谐,在学校中,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一、第二之分。“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在智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他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方法用以促进儿童智力和思维的提高,例如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100多个。 在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德育,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