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最高境界的一句话(易经做生意的最高境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一、意思和出处 1、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比较通俗的解释:天的运行康泰良好,君子应该效仿天而自强不息;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地而厚德载物。《易经》中认为: 乾为马,坤为牛。用马来象征天。 故,天行健,就不难理解,骏马以形容自强不息;坤为牛,以牛来诠释人之品德。 2、出处:《周易》。“君子自强不息”,语出《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此相应,《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易经》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两句话。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二、《周易》简介《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这句话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其实这句话言简意骇,“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整句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什么才是周易的最高境界?

什么才是周易的最高境界? 易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啊 ?六柱风水掌门人张睿老师按语:这篇文章写得好-----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由于层次不同,相互的阅历、知识、见解肯定不一样,肯定缺少起码的共同语言。比如一个人连四柱完整的预测模式都不知道,对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太阳律月亮律一窍不通,如果再加上是一个嫉妒心强之人,对于这样的人你与其聊命运的科学性,聊六柱预测模式这些东西,对方不但听不懂,而且还会对你十分反感。所以在现实中一旦遇到这样的人。任何争辩都是多余。唯一处置的方式就是把其当成过眼云烟,走自己该走的路·······易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啊 ?现在明白了吗,易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什么才是周易的最高境界? 所以,深圳风水大师张睿老师认为,易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夜晚来了,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白天到了,该干活就去干活。春天要播种,秋天才有收获;低落的时候不要妄动,动则有灾!事物到极点,必然走向相反的方面,尽量使自己不要圆满!总之,你去总结自然规律,就知道学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了!
能达到象 小八卦.刘杰 一样的境界乃是最高境界!呵呵…… 开个玩笑啊! 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于微处起经伦。——邵雍 达到这个境界基本就是最高境界了。
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和自然容为一体
什么才是周易的最高境界?

要《百家讲坛》的曾仕强的“易经的奥妙”的经典的话,所有的

中国人是说话同时讲阴阳的人: 比如:1.不以成败论英雄 ——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2.人同此心,心同此理3.礼让为先 —— 当仁不让。(二)阴阳的关系:  1.阴阳是相对的。2.阴阳会变动(阴也会变阳,阳也会变阴)。3.阴阳合一(中国人是合起来想,而西方是分开想)。(三)阴阳永远不分开,中国人:为什么叫中国,中:就是太极。 太极: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 看任何事情都要,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四)1.眼睛看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千万别说我亲眼看到的。2.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叫做规律。3.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天底下没有一个是平的).4.一切合乎自然都是正确的,不合乎自然的迟早是错的.(五).没有矛盾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叫智慧.(七)我们所看都是假象,看不见的是真象.(八)人类最高的智慧,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现象)。以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九)人妥协却不能放弃立场才叫“圆通”(十)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多一种参考。(十一)用你的理智,左右你的感性(你就很少犯错)(十二)如果引起人家嫉妒,不完全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也要检讨。(十三)当得到某些利益的时候,注定会失去一些东西。(有一得,必有一失)(十四)《易经》追求最高境界“无咎”无咎的意思:就算有关系也没有关系。(十五)该当主角的时候,不要推辞,该当配角的时候,心安理得。(十六)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苛求,这永远是自然的真理。(十七)道理永远是现象背后的东西。(十八)一个人有一点一点成功,也是说明失败的开始。(十九)人要把所有的磨练,当做自己成长的过程。越磨练也有成就,越快乐越难过。(小时候就应该磨练,就有抗压性)。(二十)我们一生的努力都是在证明我们,到底有什么命。  人各有志就是人格有命因此,不要人命,而要造命。人生的价值就是造命。你不努力也不知道你的命是什么,你努力了也就是知道你的命。(二十一)读书是为了明理。(二十二)家庭永远是人海茫茫中最温暖的一艘船。(二十三)人生应该是享受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 (二十四)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译:就算你知道,如果那个人不该知道,你也不能说你知道。  《圣经》  绝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你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  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因为你有可能今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来了。那么你去哪里了呢?你会到处游荡,去完成你没完成的事情
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假象,真相是永远看不见的
要《百家讲坛》的曾仕强的“易经的奥妙”的经典的话,所有的

易经的最高境界

易经的最高境界就是通情明理,明辨是非,智慧高超 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智慧处理,不用占卜就能准确预知事情未来走向,并作出准确的应对
易经的最高境界

怎么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好像是《易经》里的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解 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编辑本段][评析]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转自《都江堰》(余秋雨):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老子和孔子都讲到过水与善的比喻。水清零透彻,没有杂质,所到之处滋润万物生长。把最好的善比喻为水,正是因为最好的善也被赋予了像水一样的精神品质,不仅纯洁朴实,而且行善者所到之处与人方便、使人生悦,这个比喻表现了古人对于善和洁身自好的追求。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详细请参照 http://baike.baidu.com/view/1928.htm
怎么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好像是《易经》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