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距离就是尊重
有人说:“人生如尺,必须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 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 人与人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远远近近自己定,原则是让自己愉快别人轻松。 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亲人之间,距离是尊重;爱人之间,距离是美丽;朋友之间,距离是爱护;同事之间,距离是友好;陌生人之间,距离是礼貌。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 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别小看这些生活里的距离,有多少 情感 都最终败在距离上。远了生出不满,近了又生出矛盾。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距离产生美。其实,就是彼此尊重,能够随时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 在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距离,不是不交心,而是给对方的心留下一小片空间,我们没有权利侵犯别人的隐私。 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 也不是不热情,而是给自己留一点缓和的余地,以免过热招致别人的反感。要把自己的热心用对地方,你终究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你。 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适当的距离是我们表达爱的最佳方式,距离使人体会思念的意味深长。 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 距离使一种 情感 蓄在心中,使一种思念穿越时空,萦绕心间,爱不是枷锁,更不是手段。 人与人之间要用爱来沟通,但别用爱来说事较真。距离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有自己,也有别人,可以相处轻松,合作愉快。 就算有朝一日我们走的路不再相同,也能够问心无愧的分手告别。 没有距离的相处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因为只想着自己,而没有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就算那是爱,自私的爱又能走多远? 当我们最终在爱里失去了别人,又因此失去了自己,在痛苦里最终失去了善良,又因此失去了世界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距离原来是爱的翅膀。 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用距离来节制爱,才是最恰当的爱护与情谊。不必靠太近,还有各自的生活,不必离太远,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 让我们慢慢的走近,不必问彼此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遇见就好。 如果路不同,就让我们这么擦肩而过,又慢慢的走远,你依旧带着你的美丽,好让下一个人把你深情凝望。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 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 活得通透的人,都会带着合适的距离感,尊重对方,同时也是尊重自己。 余生,愿我们都能学会交往的至高境界: “亲而有间,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主播:小王同学,20出头,30未满。一个非主流的硕士,目前的理想是赚钱,和灵魂伴侣隐居山水之间,蹦野迪。 征稿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 情感 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3178310465@qq.com 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征“夜读”主播 工作职责:为公众号粉丝朗读每日“夜读”文章。会基本音频剪辑。 简历投递邮箱:3178310465@qq.com 邮件注明“主播”字样: 请将过去的语音作品与简历一同发送。 今·日·话·题 ▼ “相处中的距离感” 上期 话题 “忙碌与快乐” 部分小伙伴评论如下 ▼ 年近古稀的我,唯有忙活才觉快活,过点田园生活,亲手种点绿色蔬菜,养几只土鸡,活动筋骨,洒点汗水,三分痛楚,七分快乐,活动筋骨, 强健身体,活的充实,这种养老方式,使我每 年健壮快活,实为不错。 ——宅翁洪鹰 忙是因为有价值。人就像一本书一样,如果总不翻动,何来价值。 ——陈自然 更·多·推·荐 ▼

夜读:门前
夜里读顾城的《门前》,仿佛回到了黑白时代的摄影店,白天拍照,晚上在暗房里冲洗。显影之前和显影之后是不一样的,夜读和晨读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就像两位朋友,一个在夜里深聊,一个在清晨相会,听他们怎么说顾城的这首纯真之诗《门前》。 顾城的《门前》可看作一首情诗,诗人写两情相立门前,写出了“家”的温馨,是顾城对恋人谢烨爱的表白;《门前》亦流露出诗人对农耕文明的留恋,对朴实田园生活的向往。 《门前》文字浅近,情感恬静美好。它描绘了自己与恋人依偎门窗前,阳光温和,风摇草结的一幅图景。“阳光照在草上”“风在摇它的叶子”,既是描写,又更是象征,“照”写出阳光对草儿的情义,“摇”写出风对草儿的情义,它们都象征着诗人对恋人温柔的爱的情义;“草在结它的种子”,孕育的幸福徜徉其中。这是一种家的温暖、深情! 《门前》后面也写到了诗人和恋人“挖着泥土”,在门前土地上劳作的场景。诗人说“我们要乘着它/度过一生”,这可看作顾城对农耕文明,朴实的田园生活向往的明证。对于农耕的艰辛,诗人并不惧怕,顾城写道“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然而,它有历史/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我们爱土地”,诗人恬然于农耕的辛劳。 《门前》中反复说着“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体现一种无比默契、心心相印的情义、美好。其虽不言说,却早已胜过千言万语。 《门前》 从另一角度看,《门前》也可说无意流露出顾城潜意识里对城市工业文明的抗拒。从这个角度出发,后来顾城买下孤绝的激流岛上的房子,以及在岛上制陶,修葺破房,一半是为生活所逼,迫不得已;一半是顾城抗拒现代文明的一种潜意识行为。 那样的日子纵然艰辛,但顾城在退却的脆弱的保护壳却获得来自因贴近土地而来的内心一种恬静。于本文,这是题外话。 后来,看了其它的文字,了解到谢烨对岛上的生活是非常不乐意的,谢烨用“在现代社会,过一种原始的生活是一种奢侈”揶揄之,而英儿看着顾城日复一日地乐此不疲地修葺他破旧的房子,感到无比的厌烦。这说明顾城所向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谢烨、英儿完全不一样。 西方现代文明发展中,也有人逃避现代工业生活方式。比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两年的隐居生活,让他深入思考了生命、自由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在中国经济与科技等领域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时常听说有人去终南山归隐,在表达理解与尊重的诚意之外,必须看清楚人类自身面临的真实处境: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即使像诗人顾城那样,在诗中勾勒出童话般美好的世界,我们也只能在短暂停留中,慢下脚步聆听《门前》,然后又加快脚步赶上去,因为没有人愿意用一生等一个回不去的人。

夜读丨林清玄:忘情花的滋味
。 文字丨林清玄 主播丨图 图 院子里的昙花突然间开了,一共十八朵。夜里,打开院子里的灯,坐在幽暗的室内望向窗外,乳白色的昙花在灯下有一种难言的姿色,每一朵都是一幅春天的风景。 昙花是不能近看的,它适合远观。近看的昙花只是昙花,一种炫目的美丽,远观的昙花就不同了,它像是池里的睡莲在夜间醒来,一步一步走到人们的庭前后院,而且这些挺立在池中的睡莲都爬到昙花枝上,弯下腰,吐露出白色的芬芳。 第二天清晨花全谢了,垂着低低的头。我和妻子商量着,用什么方法吃那些凋谢的昙花。我说,昙花炒猪肉是最鲜美的一道菜,是我小时候常吃的。妻子说,昙花属于涅槃科,是吃斋的,不能与猪肉同炒,应该熬冰糖,可以生津止咳,可以叫人宠辱偕忘。 后来我们把昙花熬了冰糖,在春天的夜里喝昙花茶有一种清香的滋味,喝进喉里,它的香气仿佛是来自天的远方,比起阳明山上白云山庄的兰花茶毫不逊色——如果兰花是王者之香,昙花就是禅者之香,充满遥远、幽渺、神秘的气味。 果然,妻子说,昙花的另一个名字叫“忘情花”,忘情就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也就是晋书中说的“圣人忘情”。在缤纷灿烂的花的世界里,“忘情花”不知是哪一位高人的命名,它为昙花的一生下了一个注解。昙花好像是一个隐者,举世滔滔中,昙花固守了自己的情,将一生的精华在一夜间吐放。它美得那么鲜明,那么短暂,因为鲜明,所以动人,因为短暂,才教人难忘。当它死了之后,我们喝着用它煎熬成的昙花茶,对昙花,它是忘情了,对我们,却把昙花遗忘的情喝进腹中,在腹中慢慢地酝酿。 由于喝昙花茶,我想起童年时代吃昙花的几种滋味。 第一种方法是“昙花炒猪肉”,把切成细丝的昙花和肉丝丢进锅中,烈火一炒,就是一道令人垂涎的好菜。这一道菜里昙花的滋味像是雨后荀园中冒出来的香菇,滑润、清淡,入口即不能忘。 第二种方法是“昙花炖鸡”,将整朵的昙花一一洗净和鸡块同炖,放一点姜丝,这一道菜中昙花的滋味有一点像香菇,汤是清的,捞起来的昙花还像活的一般。 第三种方法是“炸昙花饼”,用糖、面粉和鸡蛋打匀,把昙花沾满,放到油锅中炸到金黄色即可食。这一道菜中昙花的滋味香脆达到极致,任何饼都无法比拟。 我们的童年在爸爸的调教下,几乎每个兄弟都是“食花的怪客”。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怜香惜玉这一套,如今想起那些花魂,心中总是有一种罪过的感觉。 食花真是有罪的吗?食了昙花真能忘情吗?有一次读《本草纲目》,知道古人也是食花的,古人也食草。《本草纲目》讲萱草时,引了李九华的《延寿书》说:“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 如果萱草“忘忧草”的名是因之而起,我倒愿意为昙花是“忘情花”下一注解: “美花为蔬,食之忘情,令人淡然超脱,因名忘情。” “忘情花”的滋味是宜于联想的。在我们的 情感 世界里,“忘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境界,因为有爱就有纠结,有情就有牵缠,要在纠结牵缠中拔出身来,走向空旷不凡的天地,就要像“忘情花”一样在短暂的时间里开得美丽,等凋萎了以后,把那些纠结牵缠的情经过煎、炒、煮、炸的锻炼,然后一口一口吞入腹里,并将它埋到心底最深处,等到另一个开放的时刻。 每个人的 情感 都是有盛衰的,就像昙花即使忘情,也有兴谢。我们不是圣人,不能忘情,再好的歌者也有恍惚失曲的时候,再好的舞者也有乱节而忘形的时刻。我们都是凡人,不能有“爱到忘情近佛心”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藏情”。把完成过、失败过的情爱像一幅卷轴一样卷起来放在心灵的角落,让它洗潜,让它褪色,在岁月的足迹走过后打开来,看自己在卷轴空白处的落款,以及还鲜明如昔的刻印。 我们落过款、烙过印,我们惜过香、怜过玉,这就够了,忘情又如何?无情又如何? 动 听 作者:林清玄,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菩提十书》《清净之莲》《桃花心木》等,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主播丨图图 爱好:配音、读文 声音也是有温度的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 就拉到文末点个“在看”吧~ 往期推荐 细说十二时辰 一年又一年,且行且珍惜 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世界再大,不如有人等你回家 学会释怀,每一天都是晴天 写一封信给未来的自己 三月:愿所有美好,都如约而至 风雨人生路,多备几把伞 善待慢慢老去的自己 父亲是山河岁月,母亲是一纸流年 世界上最棒的一段情话 时间扑面而来,一切终将释怀 人为什么要努力?这是我见过最真实的答案 慎言,是一种修养 忙了一辈子,什么属于你? 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 人生路上,请善待自己 爱自己的四句悄悄话 不打扰,是“相互成全” 一慢一静一闲心,一山一水一浮生 我会是那个被裁掉的人吗? 你如期归来,这才是离别的意义

夜读:心安是归途
这篇发在孟晚舟女士朋友圈里的感言文章,甫一推出,备受关注,众多读者纷纷留言、点赞、转发,表达了对孟晚舟女士归国的热烈欢迎和美好祝福。这篇千字文,情真意切,打动人心,充分表达了孟晚舟女士此时此刻的心情和要表达的感激与感谢。本文试着从读写的角度对这篇优秀的“感言”文章做一点解析。—— 陈冬平¹ 参看文章 《夜读:月是故乡明》 一看题目。文章题为“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题目用两句诗,前一句援引,后一句化用,表达两层意思。 前者援引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是对“故乡”——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后者化用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作者将原诗中的“归处”改为“归途”,是对现实情即归国航程之中的真实写照,真切地表现了历经艰辛磨难后依然坦荡、安然以对的心境。 二看篇幅。全文共1047字,比较符合作者“归途之中”这一实际境况,也恰逢其时、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广大读者对作者因故羁留加国1028天后回国这件事的阅读期待。如果三言两语,可能难以“畅叙幽情”;如果宏篇大论,又不太合乎现实境况。 千字感言文章,在特定情境下,简要叙事、适度议论和抒情,突出表达了以“回家”为主线的内心真切感受,抒发了以“感谢”为主旨的深挚情怀。 三看结构。这是重要看点,需要多说几句。全文共6个自然段,首尾两段呼应巧妙,从“实”到“虚”笔法独到。 第1段,即开头,从现实环境入手——“舷窗外一片漆黑,机翼上的航行灯闪烁不停”,写到个人感受——“在寂静的夜空中,这些许的微光显得格外温暖。”再写自己是在“归国”的航班中——“此刻,我正飞越北极上空,向着家的方向前行,马上就要投入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阔别三年的祖国已在天涯咫尺”,自然真切。 第6段,即结尾,用“午夜梦回,最是心底那一轮明月,那一江春水,那一缕乡愁,亦是我滞留他乡三年每分每秒的心灵归宿”“秋风掠过,登机前,温哥华已需寒衣加身。此时,祖国的秋日正是天朗气清、暖阳和煦,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与开头的现实情境巧妙相接,遥相呼应。 首尾两段,在作者由实转虚的简要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聚焦作者描述的重点内容,不难发现,这种温暖的感受源自何处,天朗气清的环境来自哪里,启发和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 第2段,表达了作者能够重获自由,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祖国的强大。回忆往事,作者用了三个排比句,高度浓缩了作者三年来所受的委屈和艰辛。第3段,齐整的句式,诗意的语言,历数曾经的“泪水”、“挣扎”和“阴霾”,表达出的是“坚强”、感动和“温暖”。“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给我温暖,浩瀚星河总有一予我希望,感动于心,感激于情。” 第4段和第5段,分别承接和照应第2段和第3段,妙!第4段表达的,是对于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和“伟大的国家”背后原因的探寻。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联系到自己的重获自由,文章很自然地表达出“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这样的肺腑之言。 第5段,表达对于家人、朋友、同事和关心“我的你和你们”的深深感谢。排比句段,虚实结合。从个人“喜乐悲欢”到大家“风雨同舟”,从自身际遇到家国情怀,这种关切和鼓励,这种支持和担当,“如一道彩虹,斑斓了坎坷路途上的一隅天空。” 四看表达艺术及效果。这篇千字感言文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情感真挚,文采斐然。既体现了思想的高度,又显现着文化的厚重。排比句式强化了情感的深刻浓烈,诗性语言凸显了文章的美学追求。虚实结合,情理交融。因事及理,由理及情。“回家的路,虽曲折起伏,却是世间最暖的归途。”此处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注:陈冬平,男,深圳市桂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点灯人”校园阅读推广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师;深圳市文学学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校园十佳文学少年”“优秀辅导老师”。

【夜读】最好的情绪,要留给最爱的人
1 我有个朋友,每次一碰到烦心事,都要弄得满世界跟着她一起生气、难过。起初,朋友们都会耐心地听她倾诉;后来次数多了,大家都觉得很累,索性躲得远远的。 遇到糟心事的感觉并不好受,情绪也难免会跟着变坏。但因此也不给别人好脸色看,甚至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这样的行为实在有些自私。 有坏情绪是本能,控制住了才是本事。不要总把负面情绪传递到别人身上,你身边人的感受也应该被照顾。不把自己的情绪随意发泄在别人身上,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修养。 一个人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而应该主动控制情绪。 2 我妈年轻的时候脾气又躁又倔,她心情一差,全家人都不敢大声说话,尤其是我爸。那时我总嘲笑他,一个大男人,在我妈面前却像只小老鼠。我一直觉得奇怪,爸爸从来不会发火,他就不会遇到糟心事吗,他是没有脾气吗? 直到有一次我们在超市排队,好不容易排到了我们,收银员却突然无故提出要下班,还冷冷地对我们说“去别的队伍排,我这边不营业了。”一向温和的爸爸突然很强悍地跟收银员讲理,直到找来超市的经理投诉。那时我才发现,原来爸爸也是有脾气的。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从来不在家里发脾气,明明有时候是妈妈错了,他也从来不跟妈妈争。爸爸说:“家里跟外面不一样,有时候不能太讲道理,要讲感情。” 听到那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很惭愧。那个一直好脾气、会忍让的人,也有自己的情绪和喜怒哀乐。只是他总在自己爱的人面前收起了情绪,成了牺牲更多的一方。 哪有什么天生好脾气,只是愿意包容罢了。那些看起来性格好、不容易生气的人,不是真的没有脾气,可能只是他们更在乎爱人的感受罢了。 每天回家的时候,记得把坏情绪都留在门外吧。最好的情绪,要留给最爱我们的人。 3 以前在电视台实习的时候,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那时我们在录制一档真人秀节目,有个同事在结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张素材卡弄丢了。且不说赔一张卡需要好几千块钱,如果丢失了里面的重要素材,恐怕整个团队一天的工作就白干了。 几个人提心吊胆地向组长报告,本以为会劈头盖脸挨顿骂,组长却没有当场发火。他先是安抚我们,让我们把有可能丢东西的地方都找了一遍,然后又找来摄像挨个地询问。终于,我们在一台闲置的机器里找到了素材卡。 组长当时的那份沉着冷静,让我很久以后都还记忆犹新。那件事也让我明白了,解决问题永远比互相指责重要。很多时候,发脾气不仅不能让事情好转,反而会让境况变得更糟。 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另外90%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10%会就此打住,还是会蔓延成100%,完全取决于你的处理方式。若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很多明明可以冷静解决的事就容易被当下的怒火和不快包围,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生活就如一面镜子,你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你笑着对它,它也回报以微笑。无论情绪多么糟糕,我们都应该努力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希望我们都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把最好的脾气留给最爱的人。 欢迎关注 @闲月清谈 ,一起分享 情感 上的酸甜苦辣。 # 情感美文 # #心晴计划#
